主页 > 范文 > 正文

繁花似锦造句范例6篇

2025-07-24 08:33:54 来源: 页维网 点击:0

繁花似锦造句范例6篇

繁花似锦造句范文1

1、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2、成千上万的少先队员在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3、父母殷切的希望孩子可以健康茁壮的成长。

4、妈妈啊,您甜甜的批评,甜甜的滋味,宛如甜甜的春风吹着我茁壮成长。

5、他的光辉照亮了祖国一代又一代的花朵,使他们茁壮成长!

6、孩子漫步在小路上,感受大自然施予他的美景,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里茁壮成长。

7、我们浇下希望的种苗,只期望他们能茁壮成长,为社会环境添一份贡献,为人类生活添一份光彩。

8、在美丽的校园里,孩子们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

9、我们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茁壮成长,一定能够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10、勤劳的园丁辛勤的哺育着小树苗茁壮成长!

11、在父母的关心下,孩子茁壮成长。

12、望着耸立着的白杨树瞬间被白沙笼罩,()但我想它们依旧会怡然自得的茁壮地成长。

13、春天阳光明媚,雨水充足,稻田里的禾苗正茁壮成长。

14、当我犯错时,妈妈总会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使我茁壮成长。

15、母亲用乳汁哺育我们,让我们能够茁壮成长。

16、少年儿童在党的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繁花似锦造句范文2

1、完美的家庭应该是一座舒适安乐的小岛,是一片安身立命的绿洲。

2、双手舒适地覆盖在膝盖上,这叫"正襟危坐"。

3、落日的余晖洒满了金黄的大地,我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今天,可这是够心情舒适的。

4、对都市人来说,居住空间的舒适重要性已不容置辩。

5、不论在你的工作中,人际关系中,还是你的身体状态上,舒适的环境,你将不可避免地停滞不前。

6、我们坐在新教室里,感觉既暖和,又舒适。

7、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竟从熟悉中多了一份叫做幸福的感觉,心如荷花绽放时般得舒适明亮。

8、青年要把精力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能沉醉在舒适的生活中。

9、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却又真切的感受,是一种愉快的舒适的情感体验。

10、我不费吹灰之力弄到了这种柔软舒适的短裤。

11、有了春天,无不生机盎然繁花似锦;有了阳光,无不温暖人心心情舒适。

12、今天,可真是心情舒适的一天,憋在心里几天的烦恼,终于化为一丝浓烟,随风而去了。

13、当你心情不适的时候,走进大自然,走进森林,走向田野,去欣赏大自然的生命色彩,去感受生命的气息,就会立刻感到心情异常的舒适,精神异常的抖擞,那完全陶醉,流连忘返的感觉也会潜滋暗长。

14、在炎热的夏天,闻到西瓜的清香会让人心旷神怡,要是“涮”地咬上一口,那甜中带沙,绵中带脆的水水的感觉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带着一股股清香的甘甜流入喉咙,浑身舒适。

15、他不费吹灰之力弄到了这种柔软舒适的短裤。

16、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

17、他洗完澡,身心都很舒适,就斜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18、我们在敞亮舒适的教室里读书。

19、只要走进他们的新居,就会感到,这是一个舒适的休憩处所,更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园。

20、只要走进他们的新居,就会感到,这是一个舒适的休憩所处,更是欢叙天伦之乐的家园。

21、爷爷退休了,在家里过着舒适的生活。

22、呼吸间,浮现了幸福的气息,那不是滚热的温暖,而是清凉是舒适。

23、接受陌生朋友的帮助,报之以微笑,会使双方都心情舒适。

24、我观赏着这雪的美景,心情格外的舒适。

25、春雨来时,我信步走上了小路,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触春的气息,心情格外舒适。

26、窗外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我的心情也十分舒适。

27、冬日里坐在户外,一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边读书,是很舒适的。

28、柜台的服务员满面春风的向我们走来,待我们说完来意后,服务员的笑容丝毫未减,爽快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带我们去换……换完了衣服,桂林服务员的良好态度使我们的心情格外的舒适。

繁花似锦造句范文3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写作能力;小学生

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以丰富的内容和极强的艺术性而流传后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虽短,却内涵丰富的诗词,学生在诵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由低年级的遣词造句和简单的写话发展到中高年级的规范习作。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古诗文独特的表现形式,对培养小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古诗文教学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读写结合,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古诗可以丰富学生情感

作文贵在写出真情实感。笔为心声,心中有情,才能笔下含情。在古诗描景绘物的句子中,以同一事物着笔写诗作句,因其视角不同,写出的意境也各不相同。古诗句中抒情的句子,更是古代人民生活情感的自然流露,友情、亲情,悲欢离合,丰富至极。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的侧重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去体会这些诗句,学生在脑中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从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受到启迪和熏陶。例如:王维独在异乡,在节日到来之际更加思念亲人便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一改别离缠绵忧怨的老调,既体现了友情的真挚,又让人体会到诗人胸襟开阔、雄壮豪迈的气魄。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的盎然春色中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悯农》诗中,作者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读来却让人倍感农民种田辛苦。

二、古诗文可以拓展学生想象

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运用于写作,不仅使写作更加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也更加丰满耐读。古诗文是语言的艺术,用极为有限的词句,来描写事物的特征,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一词一句都意味深长。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学生在潜心品味,细心感悟的同时发挥想象,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例如《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裁”字可以想象春风不仅能“裁”出柳叶,还能裁出小草、鲜花……,进而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万紫千红的春景图。通过《游子呤》中描述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普通场景,而歌颂天下最伟大的母爱,让学生来联想生活中一些平凡却感人的事情。再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可以想象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他们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这些想象和联想为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的空间,让他们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展示。

三、古诗文可以教给学生表达方法

古诗文在表达方法和技巧上各具特色,有的描景绘物意境深远、有的抒情叹怨传达心声、有的托物言志寄寓深刻、有的说理浅出哲思深遂、还有的妙笔点睛一语惊人……。认真摸索古诗文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例如:《别董大》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作者运用的是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用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写别离心绪,更显悲壮。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诗人游园未遇主人,“小扣柴扉久不开”。以“一枝红杏出墙来”而领略“满园春色”。以一斑而窥全豹,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实在是生花妙笔。再比如杜甫的《绝句》诗中描绘了六种景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又有远近高低不同层次,极富画面感。

四、古诗文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材料和范本

有些古诗文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对学生作文的范本。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有选择地进行写作练习。如:《江畔独步寻花》学生可以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飞舞、燕语莺声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进行写景片断训练。再如:《小儿垂钓》中那个掩映在河边草丛中的头发蓬乱,手持钓竿,行人问路,急忙摇手不应声的天真儿童,要求学生用细腻的笔触加以描绘,一个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便跃然纸上,而《回乡偶书》、《赠汪伦》等可以将全诗扩写。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画了一幅寒山夜宿图,而在“风雨夜归人”之前之后都留有想象的空间,可以指导学生续写。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只有持之以恒地培养,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引领孩子们积累诗的语言,感受诗的情怀,让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吸收其精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性经验,才能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

繁花似锦造句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98-01

以往的作文教学策略,注重的是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开头结尾等布局谋篇的技巧问题,关注的是学生遣词造句的本领,重心是语言文字的操练,教学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开始

1.指导学生搜集文章,变为自己的“作文集”

喜爱范文、熟悉范文,正是学生写作文的起始,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作文编成集子,变为自己的“作文集”。一是多方面、多角度地搜集,即从报刊上裁剪下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转抄过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过来,从自己的作文中挑选出来;二是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作文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兴趣的过程。

2.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基于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就对他们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不为传播而写的文章。同学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这也是一种传播,只是传播的面窄一点儿。因此,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这对启发写作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而,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

2.就地摄取素材观察

经常接触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学生写“我家的住房”,学生天天生活其中,时时举目可见,但不一定都能写好,原因是没有留心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善于就地观察熟悉的环境。如校园。教室、院内……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3.带着感情去观察

小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丽的景物,欣赏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冷冷冰冰,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缺乏真情实感。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积累。一个人的发展,大致上有三种积累,都与提高作文质量密切相关:

1.活经验的积累(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

教师在课内外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繁花似锦”的诱人世界,传授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指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

2.情感的积累

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发挥心理学上所说的“移情”作用,处处以童心、童趣、童志来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对他们不能要求太高、太死板。这样学生才能有所表达,愿意表达,自由表达。

3.词语的积累

中小学要提倡多读名著,多写读书心得笔记(包括摘抄型、感想型、评价型、补充型和提纲型等各种类型),才能从中汲取基础知识、积累词语、开拓视野、孕育灵感,利于作文,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成为新世纪强有力的竞争者。

四、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1.睹物想象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可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如带学生去春游,使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浓厚的写作情趣。

2.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有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3.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实践证明,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开发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引导学生抒发真情

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假话、空话、套话,内容千人一面,写作材料雷同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少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丰富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扩大视野,观察体验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实感,才能使作文教学在求真中出新。学生拥有生活,并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有的甚至是熟视无睹。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

1.着眼生活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对环境事物、时令变化、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及时地记录其颜色、气味、冷暖、态势等。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观察,全面认识和了解事物。

繁花似锦造句范文5

教学此课,我围绕词语理解做文章,以求开启一片纯净自然的语文素养积累与提升的阅读教学风景。借助课文中闪耀着思想与情感光芒的词语,我引导学生直抵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境界。

一、词语唤醒,构建课堂阅读氛围

词语就像一朵朵鲜花,课文的语言情味就隐藏在这些美丽的“花朵”后面,语文教学艺术也隐藏在对这些“花朵”理解的背后。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富于哲理情味与审美情趣的语言世界?学生沿着什么样的鲜花小径,才能进入作者那片语言的丛花诗海呢?

语文教学要善于唤醒文本中那些静静存在的词语,让它们生动活泼地停留于学生的眼睛里、嘴唇上。教学伊始,我通过唤醒词语营造阅读氛围,要求学生围绕“花”组词说出花的美。这样,课堂上自然地生成了美丽的“花语”“花汇”――“万紫千红”“争奇斗艳”“鸟语花香”“花繁叶茂”“百花齐放”“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齐放”“花红柳绿”“昙花一现”“姹紫嫣红”……我要求学生“说说校园里花的美”。这时,课堂上生成了“墙角的花儿真美呀,像孩子们的笑脸!”“花园内,红花绿叶,百花争艳!”当一位学生说:“校园里到处都是花,就好像……”就在她思考的时候,我相机点拨道:“就像什么呢,同学们?”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花的海洋。”这时,我则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进入季羡林笔下的德国“花的海洋”,看看德国的花究竟是怎样的美丽与可爱。

我以词语唤醒为契机的新课导入,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先引导学生围绕最美的“花”字组词、造句,以唤醒词语、唤醒美感。课文尚未开讲,课堂上便形成了对“花语”“花汇”的美丽憧憬。为什么这样设计?“花语”“花汇”的唤醒,主要是为理解课文中富于哲理情味与审美情趣的语言作铺垫与热身。唤醒了写花的词语后,课堂便洋溢着别样的审美氛围,学生们思路开阔了、思想丰富了、审美愉悦也更浓郁了。事实上,阅读教学中,大量词汇如果只是贴标签式地在学生视野中“穿过”,仍然难以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只有细细咀嚼、频繁运用,才能由表及里,深入到标签背后的“腠理”,从而活跃在学生的表达过程中。

小学五六年级,词语教学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五年级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按照“教课程”的理念开展词语教学,课堂就是“联系”“推想”“辨别”和“体会”的现场,也是语文素养自然生成的现场。而要让学生真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从文本的词语丛林中选择一条繁花似锦的小径,和学生共同前行,不断感受、不断体验,从而浸润、生成作者心中的语言风景和精神风景。

阅读文本前,如果没有这么多“花语”“花汇”的唤醒,学生即使进入了“爱花的民族”的花海之中,也说不清,道不明,看不出,品不来。因此,结合文本情境唤醒相关词语,构建相关阅读审美氛围非常重要。

二、词语鉴赏,激起课堂思辨浪花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意识到,每个词语都有生命,每个词语都能够激起学生思辨的浪花。语文教学,什么时候把词语教学做得扎扎实实了,什么时候语文训练才能走向民族根魂不断深入与丰厚的境界中。长期以来,我们的词语教学仅仅停留在背诵与记忆的层面,离推想、辨别和体会等语言训练还有一段距离。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通过“插图・词语”鉴赏的方式――借助插图比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以激起课堂思辨浪花。这样,图文对比阅读,或许可以找到理解词语、理解语句的捷径。

教学时,我问学生:“这里的花,怎么样?作者具体写德国鲜花的,是哪个段落啊?”学生很快找到了第3节。这一节,具体写了德国的鲜花,作者用词非常精当。比如,“这里的花,花团锦簇”“这里的花,姹紫嫣红”“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

当一位学生流畅地读出这段以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片”。我对学生们说:“编者为了让我们有直观的感受,配了两幅插图,我们看第一幅插图:这是一户德国人家窗前的真实花景,窗前有一个阳台,阳台上开满了深红色的花,深绿叶子点缀在栏杆周围。应该说,这幅画面把德国一个家庭窗前的美丽展示出来了。但这幅画面真的能与课本上的词语搭配么?”我们看这个环节――

师:你知道“花团锦簇”是什么意思么?

生:“花团锦簇”就是花一簇一簇地盛开。

师:一簇一簇的,说明花的种类怎么样?

生齐声:非常多。

师:这张图能不能用“花团锦簇”来形容呢?

生:不能。“花团锦簇”,形容花儿五彩缤纷。

生:花儿还要紧围在一起。

师:这幅画能不能配这个词呢?

生:不能。

像这样,学生们很快地发现,作者用了“姹紫嫣红”,而插图上的花只有一种颜色;作者用了“应接不暇”――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而插图上只是一户人家一个窗口……这时,我抓住文本语言与画面的差异与错位,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词语配这幅图”是不是最妥帖的?课堂上,师生开展了思辨性词语理解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我带领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开展咬文嚼字。同学们对“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团锦簇”的思辨性理解相当到位,也理解了插图的“不配合”之处。之后,我又换了一幅画――插图内容不变,花的颜色多了很多。我问学生:“这幅图可不可以呢?”学生发现,按照我投影的插图,“这里的花”才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但如何理解“令人应接不暇”呢?我让学生闭目听读想象,我读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什么是“令人应接不暇”。学生们从“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明白,“应接不暇”就是一家连接一家,全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德国民族对鲜花的喜爱之情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朱熹说:“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我巧用图片与文本语言间的“缝罅”,引导学生鉴赏词语,在课文的语言情境中走了个来回,让词语真正进入学生的语言心海中。

三、词语活用,提高语言训练效果

顾黄初先生在《要重视词汇教学》一文中强调:“词汇教学中既要抓‘理解’,更要抓‘运用’;既要抓‘积累’,更要抓‘训练’。光讲不练,光学不用,是不可能收到好效果的。但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在反复咀嚼“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三个成语之后,我让学生在整篇课文中找出写花的“四字”短语。学生们找出了“耐人寻味”“花的海洋”“莞尔一笑”等词语。对于“莞尔一笑”,我先让学生把课文里含有“莞尔一笑”的句子读一读,熟悉“莞尔一笑”的含义与使用情境。然后,才让学生体验什么是“莞尔一笑”。再开始“把这个句子改一改,改成问花”的体验。这其实是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把语言训练引领到“运用”的层面。“莞尔一笑”本是用来形容女房东笑容的成语,现在让学生来形容花的情态,这是多么有趣的语言转换训练啊!

民间故事里说,老熊掰玉米,掰一路丢一路,不断地掰也不断地丢,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我的课堂却是“掰一个放一个在心里”。当学生将“莞尔一笑”运用到新情境中――“我曾问过我窗前的花:你这样生长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我先是指导学生将“生长”换成“开花”,让学生明白这样改的诗意性与修辞性,然后和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体味拟人句的修辞效果。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词语“莞尔一笑”的含义,还让学生在语言情境的转换中学会使用,并品味出新情境中“莞尔一笑”的诗意。这才是语言训练的最佳境界。

语文学习是词语的活用、反复运用的体验过程。接下来我让学生加入想象,尝试读出“颇耐人寻味”的意趣,把词语放到心里去。我们看这个环节――

师:现在我们想办法把这个词(莞尔一笑)放到心里去,好吗?想象一下,花如果说这句话,它是怎么说的?像花儿一样,谁来读一读?

教师念: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下面,谁来读?

生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课堂上,当三位女生感受、体验了花的情态、花的语调后,我引导学生“大家一起来”,在“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的引领下,学生自信、轻柔地回应:“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学生们仿佛“花仙子”轻柔、曼妙、纯洁、美丽。这样的诵读,正如我所说――“太棒了!”在这样的运用情境中,我和学生一起又“走个来回”:在我的提示下,课堂上不停地响起“这里的花――花团锦簇”“这里的花――姹紫嫣红”“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语言学习的自豪感、语言积累的成就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就是我所说的“把这个词放到心里去”的最好方法。有了这样扎实的词语活用训练,对于第三段,“用怎样的语调读出花的美丽”已经是学生“闭上眼睛”幸福而快乐的体验了。

四、词语“翻炒”,浸润德国民族精神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生动活泼的语言中蕴藏着对一个民族礼敬和眷恋。作者不只描绘德国的民族风情,还在引导我们这个民族与之作比较,以发现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其中的德国民族精神。这样的文本,当然要不断地“深耕”。其实,词语理解的过程就是不断咬文嚼字的过程,不断深耕文本的过程,不断生成词语情味的过程。

当德国花之“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都清楚了,我又领着学生品味“奇丽”“奇特”,我和同学们一同研究“奇丽”“奇特”“奇”在什么地方?学生发现“奇”在德国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细细地品味,学生们发现,这句中的“外面”和“都”最是“奇特”。我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都”字句找出来。很快学生们画出了“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每一家都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都”是学生熟的词,如何产生“熟中生新”的妙趣呢?我让同学们“读出‘都’字句的美”。在朗读中,这些“都”字句的内涵一一被揭示出来――德国人都很爱花,养花成了德国人的一种生活,自己的花就是要给别人看的……的确,这些“都”字句写出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当学生们发现了隐藏在鲜花丛中的德国民族精神时,我轻轻提示道,“这是一种精神品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精神境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至此,“奇特”这个词蕴含的精神内涵被揭示出来了。这让我想到了家乡绿杨春茶叶的制作。炒茶时,师傅不停用手揉捻“杀青”,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以阻断茶叶发酵,使茶汁精华完全保留下来。同理,词语教学时只有要像炒茶那样,在“铁锅里”反复“翻炒”,杀杀“叶子上”的青芒味,茶的清香才能自然地散发出来。词语教学,不就是个“翻炒”的过程么?

而在“走进花一般的德国人”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直接感受德国人的美丽心灵。我问:“课文有没有写到德国人?”学生指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于是,我让学生品味、思考:“哪一句话、哪个词”写出了德国人“像一朵花”?这样,学生们便从“莞尔一笑”和“正是这样”中感受了人情美的丰富内涵。为了深化对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比较读“正是这样!”与“正是这样。”中情感意味的不同。在“正是这样”和“正是这样。”的对比诵读中,学生发现:“用上了感叹号,更能表现德国人为他们的爱花心切感到自豪”,还能读出“德国人对人热情”。当我竖起了大拇指,诵读道:“她莞尔一笑,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应“正是这样!”课堂上,同学们真正地读出了德国人的自豪与热情,也读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与幸福。